羲之的履迹 ——从雁荡山发现石英脉说起 | |||||
|
|||||
今年五月,温州和乐清的多家媒体与自媒体都报道了雁荡山发现石英脉的消息,题目很嗨,“惊”“首次”“地质+”,我不禁哑然失笑,不是笑石英脉太稀松平常,而是因为早在1600年前,《永嘉郡记》就已有石英的记载,不但有“白石英”,还有“紫石英”,真正让我们有可能“惊”到的是,“紫石英”条“首次”记录了“书圣”王羲之曾为永嘉郡守的史实,并可与“张荐”条王羲之“闻而造之”的记述相印证,这两条都指向王羲之狂热的修道成仙思想,而这也正是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所强调的。 共生的石英与水晶。 《永嘉郡记》和白、紫石英 南朝宋郑辑之(420-479)编撰的《永嘉郡记》,是温州最早的地志之一,惜于宋代就散佚了,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唐《艺文类聚》《北堂书钞》和北宋《太平寰宇记》《太平御览》等典籍中。晚清瑞安孙诒让文海拾贝,从中校集了51条,并编为一卷新的《永嘉郡记》,内容涉及整个大永嘉(含温、台、处三州),有山水、物产、人物,其中还依次记述了四种矿物: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和钟乳,尤以“紫石英”条内容最详,亦最引人关注。 《永嘉郡记·紫石英》:“固陶邨(村)有小山,出紫石英。人尝于山下得一紫石英,王府君闻之,遣人缘山掘得数升,芒角甚好,色小薄。孙府君亦掘得数升也。”此条辑录于《太平御览》卷987《药部》。可见,宋人是将紫石英当做药物看待的。无独有偶,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也在《本草纲目·卷八·紫石英》条引录:“永嘉固陶村小山所出,芒角甚好,但小薄尔。”紧随其后的是“白石英”条:“安固老山出白石英”,而且也是从《太平御览·药部》中辑录的。安固,即瑞安,如南宋状元王十朋《过瑞安》:“我家古乐成,老未识安固。”老山,无考。 白石英,即石英,地壳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。石英属三方晶系,完整的晶体呈六方锥柱状,白色,不透明,硬度7度。透明的石英,就是水晶。石英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(SiO2)晶体,彼此可以渐变过渡,二者的区别除透明度外,还有光泽,石英是油脂光泽,水晶是玻璃光泽。内生成因的石英矿物,以花岗岩、片麻岩中最为常见,含量可达50%以上,其次就是石英脉,石英脉几乎纯由石英组成,在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广为分布,也是最常见和最醒目的找矿标志,中国最大的金矿,山东招远金矿就是石英脉型的。浙江最大的金矿,遂昌金矿,也同样是石英脉型的。 紫石英实为紫色萤石 紫石英,顾名思义,应该是紫色的石英。但从矿物学角度看,并非如此,因世无紫色的石英,只有白色的石英。但自然界中的紫色水晶(紫晶)却并不罕见,尤以市场上热销的巴西玛瑙紫晶(晶蔟)洞最为典型。古人所称的紫石英,实为萤石。 萤石,化学成分是氟化钙(CaF2),属等轴晶系,玻璃光泽,与水晶有点类似。棱角不如石英、水晶尖锐,且解理发育,故曰“芒角甚好,色小薄”。萤石的硬度只有4度,颜色以紫色为多,故被古人误称为紫石英。浙江是萤石矿大省,“武义温泉,萤石之乡”,武义、遂昌等地都有大型或超大型的萤石矿床,是氟化工的主要矿物原料。 古籍中习称萤石为紫石英或紫石,如《唐书·地理志》:忻州贡紫石、钟乳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忻州贡紫石英、钟乳石。《本草纲目》则分载水精、玻瓈(皆为水晶的别名)及白石英、紫石英,并引宋《本草衍义》作者寇宗奭所述:“紫石英明澈如水精,但色紫而不匀。”颜色不匀正是萤石的特点,紫色中也往往杂有绿色或蓝色。正如章鸿钊《石雅》所论:“紫石英亦或以弗(氟)石充之,如今湖州所产者是也。《唐书》作紫石,如徐州、兖州、沂州均贡紫石是也。《元和郡县志》以下均称紫石英。”“市人往往以弗石带紫色者为紫石英。吾浙产弗石尤富,昔尝诡称紫石英,以为药石之用,然非弗石本名紫石英也。” 可见,古人所称之紫石英,即萤石(旧称氟石或弗石),可入药,是风行于魏晋时期的“五石散”的主要矿物药。 温州博物馆东晋永嘉郡守名录。 魏晋“五石散”与紫石英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,本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,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研制,但魏晋时期,服食五石散,即服食,却成了贵族名流引以为豪的时尚风气和身份标签,始作俑者乃曹魏时期玄言诗“正始体”的领军人物、曹操的养子和女婿何晏,并带动了竹林七贤等风流名士跟风服食,以求延年益寿,得道成仙。五石散的“五石”通常指钟乳、硫黄、白石英、紫石英和赤石脂,价格昂贵,需求旺盛,这正是《永嘉郡记》记述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和钟乳这四种矿物药的原因所在。 中药矿物药紫石英,别名赤石英、氟石、萤石。性温、味甘,归肾经、心经、肺经。功效为镇静安神、温肺、暖宫,属重镇安神药。药理研究表明,紫石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。人体摄入紫石英(氟)过多时,会损害牙齿、骨骼、神经系统、肾脏、心血管及甲状腺。唐代孙思邈《千金翼方》载五石散由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等15味药组成,它和更生散都以紫石英为主药,故一名紫石散,可见紫石英在五石散中居于主药地位。 白石英,“状如紫石英,但差大而六棱,白色若水精(晶)”,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药。味甘,微温,无毒;主治阴痿不足,咳逆,胸膈间久寒,除风湿痹,久服轻身长年(《本经》)。“赤石脂,出永宁赤石山”(《永嘉郡记》)。永嘉建郡之前,称永宁,赤石山,无考。赤石脂属多水高岭石,以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入药最佳,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其功效是涩肠生肌、收敛止血、收湿敛疮。而钟乳,即钟乳石,其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(CaCO3),性味甘、温,具有补肺、止咳、平喘之功效。《永嘉郡记·钟乳》:“安固县东山谷,穴出钟乳。”按理说,钟乳石只出现于喀斯特地区,不太可能出现于瑞安,但不排除火山岩洞穴的裂隙带里出现微小的钟乳状钙华。而硫黄(磺)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自然硫(S),性味酸、温,有毒。外用解毒杀虫疗疮,内服补火助阳。 五石散中的五石,药性皆燥热,“何平叔(晏)云:服五石散,非唯治病,亦觉神明开朗”(《世说新语》)。服食后,会全身发热,体力增强,并济其色欲,同时也会慢性中毒。服药后,必须冷食、冷浴、散步,如不散发,则须用药发之,故又称寒食散。古人笔下的竹林七贤,多开怀畅饮,袒胸露腹,其实酒是服食的引子,敞怀则是服食后的行散行为。这种不拘礼教、“任诞适情”的举止,被誉为魏晋风度,并圈粉无数,以致服石之风持续五六百年而未绝。尽管药王孙思邈呼吁世人“宁食野葛,不服五石”,但也承认服石可 “令人手足温暖,骨髓充实,能消生冷,举措轻便,复耐寒暑,不著诸病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 终生服食的王羲之 《永嘉郡记》说固陶村(今永嘉齐岙村)发现紫石英后,“王府君闻之,遣人缘山掘得数升”,随后,“孙府君亦掘得数升”。府君,是汉代对太守的尊称,后仍沿用。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广陵太守陈登忽患匈(胸)中烦懑,面赤不食。佗脉之,曰:‘府君胃中有虫’。”查六朝时期永嘉太守名录,王、孙两姓太守连任的,唯东晋王羲之和他推荐继任的好友、“永嘉体”代表人物孙绰。 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。门阀子弟王羲之,自然也是服石达人,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羲之雅好服食养性,不乐在京师,初渡浙江,便有终焉之志。”王羲之所书《服食贴》云:“吾服食久,尤为劣劣。”意为虽久服“五石散”,但效果却差强人意。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,也多与服食有关,如太尉郗鉴在王家选婿时,王羲之“坦腹东床”,郗见怪不怪,乃因早已司空见惯这种行散行为。“右军爱鹅”,家喻户晓,相传温州的“鹅兜”,就是王羲之所创,但王爱鹅、养鹅之初衷,很可能意在食补养生,因为中医认为鹅肉能解人体五脏丹毒,可消服食的后遗症。王羲之自言“有七儿一女,皆同生(都是正室郗璇所生)”,足见服食五石散确有壮阳之功。 王羲之墨迹早佚,在其传世的《十七贴》刻本中,除《服食贴》外,《旃罽帖》亦有“是服食所须。知足下谓须服食”云云。王羲之全家咸以药石为乐事,如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载,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奔哥哥王献之之丧,弹琴而不泣。竹林七贤之阮籍在母亲丧礼上喝酒吃肉,皆因服石者忌哭忌饥也。 正因为王羲之全家痴迷于服食,故对永嘉发现紫石英,喜出望外,遂“遣人缘山,掘得数升”。继任永嘉郡守孙绰,是王的铁哥们,曾参与兰亭雅集,也是服石圈子里的人,王羲之当然不会“独自爽”,离任时肯定会给好友孙绰发紫石英的“定位图”,所以孙到任后,自然也赶紧去“掘得几升”。尽管《晋书》没有王羲之出守永嘉的记载,但南朝宋员外郎郑辑之编撰的《永嘉郡记》,至少也算半官方的档案吧,毕竟二者只相隔了百八十年,对“书圣”的从政履历还是有所耳闻的,更何况《永嘉郡记》中还有一则可以印证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出守永嘉的记录,而且也与其服食之好有关。 三种摹刻王羲之 《服食贴》 的版本:吾服食久,尤为劣劣。 王羲之到乐清造访张荐 《永嘉郡记》“张荐”条载:“乐成(乐清)县民张荐者,隐居颐志,不应辟命,家有苦竹数十顷,在竹中为属,恒居其中。王右军闻而造之,荐逃避竹中,不与相见,一郡号为高士。”这是从《太平御览》卷963“竹部”中辑佚而得的,北宋吴淑《事类赋·草部》也引录了《永嘉郡记》的这条记录。而《太平寰宇记》卷99说得更直接:“张文君,永嘉人,隐丹霞山,郡守羲之造访,遁入竹中不得见。”此前,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就曾仿效前辈郡守:“欲驱五马寻真隐,谁是当年入竹人”(《游白鹤山》)。 王右军之所以要去造访一个山民,也与其痴迷于服食修炼有关。明永乐《乐清县志》讲得很明白,如卷二“丹霞山”:“初,晋张文君炼丹於此,太守王羲之访之,文君遁入竹,不获见。”卷八“仙释”进一步解释道:“张文君,字子雁,乐清人,世居白鹤山下,得神仙修炼之术,於所居傍炼丹。郡守王羲之慕其名往访焉。文君以余药掷溪水,遁入竹中,右军不获见而去。”原来,这个躲着不见王府君的张某,是一位修炼神仙之术的隐士,故深为王羲之所仰慕,因“琅邪王氏为奉道世家”(陈寅恪)。《晋书》对王羲之记述,也主要着墨于书法与道法,王“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,采药石不远千里,遍游东中诸郡,穷诸名山,泛沧海”。“羲之造之,未尝不弥日忘归,相与(许迈)为世外之交”。王羲之在自己治下发现有修仙高人,自然会迫不及待地“慕其名往访”。相传陶弘景在永嘉陶公洞所著的《真诰》,亦载王羲之“先与许先生周旋,颇亦慕道”,并在《真灵位业图》中,给了仙逝的王羲之一席神灵之位。王羲之病危之际,不求医,而是请江东天师道领袖杜子恭,结果,“十余日而卒”。 综上所述,无论是“遣人缘山,掘得数升”紫石英,还是“闻而造之”乐成张荐,都似是王羲之在永嘉郡守任上留下的履迹。 |
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