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新闻动态 > 工作动态
郭沫若与雁荡山
时间:2020-04-24 15:14:38 浏览次数: 来源:委文化宗教局 作者:金明雪 字号:[ ]

郭沫若书法 金明雪提供

“天下奇秀”雁荡山,不仅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游客络绎不绝,就是交通不甚便利的过去,也吸引广大文人墨客纷至沓来,郭沫若便是其中的一位,于1964年来雁荡山旅游观光。

郭老于1964年5月12日来雁荡山,下榻在当时雁荡山最高档的灵峰招待所,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。此行先后游览了灵峰、灵岩、大龙湫、三折瀑等景区,留有诗四首、墨迹两张,其中一张给雁荡山建设委员会,另一张给当时随同人员施成安。

雁荡山有一处著名的景点,还是郭沫若先生发现并命名的,这处景点便是灵峰夜景“雄鹰敛翅”。据说那天晚饭后,郭先生在灵峰招待所的花坛旁散步,抬头偶观,发现招待所后高山上一山峰似一只硕大的雄鹰,凝神伫望,它像一尊保护神,守卫着灵峰这一方净土。郭先生观此峰后,诗兴大发,挥笔道:“灵峰有奇石,入夜化为鹰。势欲凌空去,苍茫万里征。”第二天,先生还对此景念念不忘,起了个大早,跑出去却怎么都找不到昨天晚上的景色,纳闷了一会,才领悟到雁荡山夜景原来造化的杰作,是光、影、景的结合,又欣然题诗一首:“雄鹰踞奇峰,清晨化为石。待到黄昏后,雄鹰看又活。” 

在雁荡山的第三天,郭老参观中折瀑时,便与随同人员谈道,“我走了许多国家,看过很多瀑布,但没有见到这样别有风味的瀑布”,并在离开雁荡山前,创作了一首五律题赠给雁荡山建设委员会,诗云:“奇峰传百二,大小有龙湫。我爱中折瀑,珠帘掩翠楼。新松待千尺,水量当更遒。煌煌烈士墓,风光第一流。”该墨迹现刻碑嵌在中折瀑内侧崖壁上,游人一进入中折瀑,便可见醒目的诗碑。

郭老当年5月14日离开雁荡山赴温州江心屿,参观温州市文物保护所时,与当时参加接待的著名篆刻家方介堪谈道:“雁荡峰峦起伏,移步换形,巉岩绝壁,应接不暇,山坡平坦可以行车,又多飞瀑,奔腾倾泻,流入东海,势更雄伟壮丽,洵奇观也。”并约“过十年当重游雁荡,再来江心以为快也。”可不到两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,郭老再也没有重游雁荡山。